我叫王少芸,是北京公交集团第五客运分公司第五车队930路的一名普普通通的乘务员,同事们都称呼我“热心大姐”,我笑着问“我怎么成热心大姐了?”同事笑着说:“因为你是咱们车队的志愿服务大使呀!
一次机缘一份事业
走上志愿这条路,可能是小时候的一件小事。那一年我考上了重点初中,因为家里太穷,父亲总带我推着小车,走街串巷卖冰棍儿挣学费。邻村有个老奶奶,每次都买2根,即使家里只有她自己也买2根。每每想到那时,我都深深的感受到了被帮助的温暖,那时我就立誓,以后长大了一定要尽我所能,帮助身边的人。
2006年我成为一名公交人,在车厢里迎来送往,力所能及的帮助有需要的人。那是一个下雨的早晨,一位老人领着一个八、九岁模样的小姑娘上了我的车,小姑娘衣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我便给她们找了座位,还脱下了自己的马甲给她穿上。小姑娘特别懂事的说:“阿姨,您给我衣服,你会不会冷啊?”那一刻我动容了,便跟孩子的爷爷聊起来,原来小姑娘在4岁时妈妈就去世了,孩子的爸爸从吉林来北京打工,很少回家,孩子由爷爷奶奶养在老家。老人哭着说“这怕是我最后一次带孩子来北京了,我老了,走不动了!”我心里难受极了,心想我一定要帮助这个孩子。我跟老人要了联系方式,老人给了我孩子老师的电话,便匆匆忙忙下了车。我与孩子老师取得联系,便开始资助这个孩子,当我得知孩子所在的学校吉林劳动小学有很多像小姑娘一样贫苦的孩子后,便主动提出为学校捐款,并每年资助学校,学校为感谢我的善举,创办“芸香奖”专项奖学金,帮助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我没有想到在自己有生之年,能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奖学金帮助贫苦学生,我感到无比欣慰,因为我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誓言,也深刻体会到了那位老奶奶的心意。闲暇之余我将这个小姑娘的事讲给了同事听,原来她们早就想跟我一起做志愿服务了,所以我们几个小姐妹一拍即合,不仅帮助劳动小学的孩子们,我们还会去孤儿院、敬老院,照顾老人,关爱孩子。
一个小组一股合力
我慢慢发现周围有很多人都在悄悄的做志愿服务,原来爱心是会传染的!一天,车队召开了“爱心交流座谈会“
,我一进入会场,发现有很多都是我们一起做志愿服务的姐妹、同事。座谈会上,书记说“在咱们车队有很多做志愿服务的人,今天组织大家来就是想大家交流交流,谈谈自己做志愿的心得体会,我们想成立一个爱心志愿小分队,大家一起做志愿,大家愿不愿意加入呢?”话音刚落,全场响起了热烈掌声,大家说太好了,我们有了组织,力量更强大了。在随后的交流中得知,原来大家都在悄悄做志愿,书记也一直在悄悄的资助着贫困孩子上学,而且书记和工会主席一直在悄悄的关注着我们这个志愿群体,大家的事迹深深的触动着我。
就这样,在2019年“第五车队爱心志愿小分队”正式成立了。从此我们这个爱心志愿小分队的身影便时常出现在养老院、孤儿院、孤寡老人的家里,只要有需要帮助的地方,都能看见我们这个流动的组织。我们还成立了义务理发小组,穿梭在京东三河社区,走进三河市医院家属楼和和平街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义务理发,社区的人叫我们“行走的理发师”。我们开展了“让爱循环,衣旧情深”义务捐衣活动,我们在车队募集到了200多件衣服,同时还收到很多图书、文具。我们将这些衣物、图书捐赠给了贫困山区。我们与三河市儿童福利中心建立结对帮扶,定期去看望孩子们,为他们送去温暖与爱。当爱心志愿小分队队员看到吉林省四平市劳动小学的图书资源匮乏,孩子们无法获取到课外读物时,大家及时组织捐赠图书活动,为劳动小学的孩子们搭建起图书角,丰富了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一份爱心一生热爱
爱心志愿小分队成立以来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爱心活动:“养老院福利院之行”,让敬老爱幼成为社会风尚;“守护好绿水青山”,捡拾垃圾,保护环境;“深山里的牵挂”,看望独居老人;“夏日里的清凉”,为环卫工义务送水;“为孩子们搭起梦的阶梯”,捐赠图书角;“病毒无情,口罩传情”,站台义务送口罩活动;“用爱撑起一个家”,帮助修理工一家渡过难关……这些数不过来的志愿服务活动,将我们这群志同道合的人真正地聚合在了一起。
一路同行,一心为您!但行好事,一生追求!志愿服务,坚守初心,我永远在路上……